如何避免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PPH)是指进食后血压降低,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比餐前下降20mmHg以上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90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不明显,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如心绞痛、乏力、头晕、晕厥或意识障碍)者,就可以诊断“餐后低血压”。多发生于早餐后,中餐和晚餐后也有发生,老年人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多见。据国外报道,老年人餐后低血压患病率36%~70%。反复发生的餐后低血压可造成心梗、脑梗死、老年痴呆、跌倒外伤的情况发生,需引起老年人高度警惕。
发生餐后低血压的原因:
1.老年患者心脏功能减退,血管顺应性降低,压力感受器功能减退,对血压的调节能力减弱。
2.大量、热的、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可造成食物消化吸收过快,使门静脉及肠系膜血管扩张,造成四肢及大脑血容量下降,引起血压下降。
3.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及患有高血压、帕金森病、糖尿病、瘫痪以及血液透析的患者更易出现餐后低血压。
4.降压药、利尿剂、抗帕金森病的药物易引起餐后低血压。
发生机制:
1.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衰老可诱发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表现为老年人进餐后心率增速反应减弱,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的老年人心率增速反应甚至消失,进而发生PPH。
2.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不全:PPH患者餐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明显低于正常老年人。
3.内脏血液灌注增多: PPH患者餐后内脏血流灌注增多,主要是门静脉和肠系膜血管明显扩张。
4.餐后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引起PPH的机制可能有:
(一)激活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受体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二)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
(三)激活钠泵,血管平滑肌去极化,血管扩张。
(四)骨骼肌肉系统氧耗增加引起代谢性血管扩张。
(五)拮抗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
(六)降低压力感受器灵敏度,影响血压稳态。
5.胃血管反应减弱:进餐后近端胃血管紧张可刺激胃压力感受器调整交感神经活动,从而升高收缩压。胃血管反应减弱在老年人PPH的形成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6.葡萄糖在肠内吸收速度过快:葡萄糖从肠道吸收的速度与餐后血压下降的幅度呈正相关。在健康老年人中,葡萄糖以3kcal/min的速度在肠内扩散,15min内即可引起血压附降;而以1kcal/min的速度在肠内的扩散则对血压没有影响。而果糖、木糖醇、蛋白质和脂肪对餐后血压影响较小,表明葡萄糖、淀粉是影响PPH的重要因素。
如何预防:
1.有餐后低血压的患者注意饭后平卧半小时,必要时使用腹带增加腹内压,以保证大脑和心脏血液供应,血压平稳后再活动。
2.减少进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少主食量,少量多餐,改为6小餐,避免食物过热。
3.餐前饮水350~500ml可以减少增加心率及血压水平,避免餐后血压下降。
4.如使用降压药物可注意调整药物为长效制剂,将餐前或餐后用药改为两餐之间用药,避免使用利尿剂。
5.药物治疗咖啡因可抑制内脏血管扩张,减少内脏血流,可治疗无症状的PPH。阿卡波糖可延缓血糖吸收,减轻血压下降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