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未必是肾虚,这些好学易用的小妙招用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耳鸣的症状。夜深人静时,“嗡嗡”的耳鸣声格外清晰,不仅影响情绪,也影响睡眠,严重者听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很多人一提到耳鸣,就认为是“肾虚”,盲目进补,结果越补越糟,其实,耳鸣的原因远不止肾虚一种。 耳鸣不止关乎肾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鸣往往与肾脏的精血不足有关。《诸病源候论》中提到:“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这意味着,肾的功能与耳的健康息息相关。 但耳鸣不止与肾虚有关。《黄帝内经》中便有“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的论述,可见脾胃功能失调也能导致耳鸣。《外台秘要·耳鸣方六首》中则提出“宗脉不足,病苦耳鸣嘈嘈,眼时妄见花,此是肺与大肠俱虚也”,即肺与大肠的虚损也会导致耳鸣的发生。 耳鸣病因有虚有实 在中医理论中耳鸣是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病因有虚实之分。实证耳鸣声音高亢,像火车轰鸣一样,情绪激动时加重,平静后缓解。虚证耳鸣则声音细小,像蝉鸣一样,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耳鸣实证常发病较急,多与外感风热或内伤情志、饮食,导致痰湿内生、气郁化火、循经上扰、蒙蔽清窍有关。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风热侵袭 中医认为,风邪是导致耳鸣的常见原因之一。当外邪侵入人体,特别是循经络上行至耳窍时,会导致耳窍经气痞塞,无法宣泄,从而引发耳鸣。这类耳鸣通常伴有疼痛、咽干、发热等全身症状。《赤水玄珠》中便有荆芥散一方以治疗风热上扰导致的耳鸣。 2.肝火上扰 足少阳胆经上循于耳,下络于肝,而肝与胆相表里,故若情志失调,长期焦虑、抑郁、烦躁,便会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耳窍,导致耳鸣。《针灸资生经》中便有“人之耳鸣,医者皆以为肾虚所致,是则然矣,然亦有用气而得者”的论述。 3.痰火郁结 若饮食不节,过食厚味,或长期酗酒,损伤脾胃,聚湿化热,酿成痰火,火性向上,痰随火升,壅阻清窍,便会出现耳鸣的症状。《古今医统大全》中便有“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或秘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的论述。 耳鸣虚证则起病较缓,多由久病体虚、气血不足,劳倦纵欲、肾精亏耗,精血不能上承,耳窍失养所致。 4.肾精不足 肾开窍于耳,故若素体不足,精血虚少;或病后失调,肾中元阴亏损;或恣情纵欲,耗伤肾精,都会导致肾精亏虚,耳窍失养,导致耳鸣的发生。这类耳鸣声音细小,如同蝉鸣一样,且常伴有五心烦热(肾阴虚)或畏寒肢冷(肾阳虚)、头晕眼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太平圣惠方·治肾脏风虚耳鸣诸方》中便有“夫足少阴肾之经者,是宗脉之所聚也。其气上通于耳。耳者肾之窍,若经脉虚损。气血不足,为风邪所乘,入于耳脉,则正气痞塞,不能宣通,邪正相击,故令耳虚鸣也”的论述。《灸法秘传》中亦提出“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 5.脾胃虚弱 《类经·口问十二邪之刺》云:“手足三阳三阴之脉皆入耳中,故耳亦宗脉之所聚也。阳明为诸脉之海,故胃中空则宗脉虚,宗脉虚则阳气不升而下溜,下溜则上竭,轻则为鸣,甚则为聋矣。”可见,若人们饮食过量或食用寒凉生冷的食物,伤及脾胃,致使脾胃亏虚,清气不能上升,从而引发耳鸣。
鼓膜按摩 以手中指或食指置外耳道口,轻轻捺按,两侧各捺按15~30次,每天3次。 鸣天鼓 调整好呼吸,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对称横按在头两侧枕部,两中指相触,将两食指叠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枕部,此时闻及宏亮清晰之声如击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两手同时叩击48次。 除耳鸣功 平坐,伸一腿屈一腿,横伸两臂,直竖两掌,向前若推门状。扭头项左右各7次。 营治城郭法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可做15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