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智慧解痛经——让"姨妈痛"不再困扰女性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症之一,指行经期前后或月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部酸痛,甚至剧痛晕厥,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疾病。
痛经分为两大类: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是指其它脏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继发性痛经需要治疗原发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加有关,也与子宫平滑肌不协调收缩造成子宫供血不足,导致厌氧代谢物积存刺激疼痛神经元有关,还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疼痛的主观感受也与个体痛阈有关。
痛经是许多女性每月都要面对的难题,严重时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今天我们为大家解析痛经的成因及调理方法,帮助女性朋友摆脱痛苦,让“姨妈痛”不再困扰您,舒适度过月经期。
痛经的中医认识
中医称痛经为"经行腹痛",《景岳全书.妇人规》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可见痛经的主要病机为经期及其前后,气血急剧变化之时受致病因素的影响引起冲任胞脉瘀阻,经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或冲任胞脉失于温煦濡养,不荣则痛。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实证痛经(不通则痛)
气滞血瘀: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暗紫有血块,块下痛减,伴随乳房胀痛、情绪烦躁。
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暗夹血块,怕冷,手脚冰凉。
湿热蕴结型: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月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暗红质稠,平素带下多色黄质稠。
2. 虚证痛经(不荣则痛)
气血虚弱型: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血量少色淡质稀,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多梦。
肝肾不足型: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月经量少。
中医调理痛经的方法
1. 中药调理
根据体质辨证施治,常用方剂包括: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逍遥散加减
寒凝血瘀:少腹逐瘀汤、温经汤、艾附暖宫丸加减
湿热蕴结:清热调血汤加减
气血虚弱:八珍汤、归脾汤、圣愈汤加减
肝肾不足:调肝汤、左归丸、益肾调经汤加减
(注意:具体用药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服药)
2. 艾灸疗法
艾灸能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尤其适合寒凝血瘀型痛经。
常用穴位:关元、气海、三阴交、子宫穴。
方法:月经前3-5天开始艾灸,每日15-20分钟,至月经来潮。
3. 穴位按压
日常按压以下穴位可缓解疼痛: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调理肝脾肾,活血化瘀。
合谷(手背虎口处):行气止痛。
血海(膝盖内侧上方):活血调经。
按摩时以酸胀感为宜,每穴按压1-2分钟。
4. 食疗调养
气滞血瘀:益母草鸡蛋饮,做法:鸡蛋2个,益母草30g,延胡索20g。加水500ml同煮,蛋熟去壳再煮片刻。食蛋喝汤,月经前5-7天开始服用,一日一剂。
寒凝血瘀:桂枝山楂红糖饮,做法:桂枝5g,山楂10g,红糖30g,适量水煎,月经前4-5日开始服用,一日一剂。
湿热蕴结型:薏米粥,薏苡仁30g,大米25g,薏苡仁加水煮软后加入大米同煮成粥,月经前4-5日开始服用,一日一剂。
气血虚弱:糯米阿胶粥 ,做法:阿胶30g,糯米50g,阿胶捣碎炒黄为末,糯米加水煮成粥后加入阿胶末,拌匀服用。月经前4-5日开始服用,2次每日。
肝肾不足:桑葚枸杞茶,做法:桑葚10g, 枸杞10g,泡水代茶饮,月经前4-5日开始服用,一日一剂。
5. 预防调服
生活方式调养:避免受寒,注意保暖,少食冷饮,多吃高钙食物,可用暖水袋热敷小腹。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加重气滞。
适度运动:如瑜伽、散步,促进气血流通,但经期避免剧烈运动。
何时需要就医?
若痛经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1. 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生活,止痛药无效。
2. 经血量突然增多或减少,周期紊乱。
3. 伴随发热、恶心、呕吐等异常症状。
4. 痛经逐年加重,需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器质性疾病。
痛经并非"必须忍受"的问题,中医通过整体调理,能有效改善体质,从根源上缓解疼痛。如果您长期受痛经困扰,不妨尝试中医调理,让每月的那几天不再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