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医药人才成长“栖息地”
“导师传授的不仅是中医技能,还有对中医的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传承中医的责任。”身在印度尼西亚的中医儿科医生林春豪是“臣字门学术流派”第六代嫡系传人徐荣谦众弟子中的一员,他跟师学习后深有感触:“无论跟师研讨,还是跟师出诊,常常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他切身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疗效。
2014年,徐荣谦(徐济臣)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落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他总结提出了反映人体“正常体态动态变化”的“三阳学说”和儿童九种体质学说,共培养学术继承人80余人。
此外,他还在山东省枣庄市、海南省三亚市、河南省开封市等地的中医院开设传承工作室。
十八大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独特优势,总结提炼中医药学术经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营造适宜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栖息地”,提升了中医药人才水平,加强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中医药工作室优势 促进学术思想传承创新
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尹常健成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有9位年轻的中医临床工作者加入尹常健工作室。
“工作室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摇篮,是诞生不同学术风格和学术流派的策源地,是中医师承教育经验交流的学术平台,还应成为诞生新经验、新成果的孵化器。”尹常健说,工作室不只是简单的带教场所,而是集诊室、示教室及资料室多种综合功能为一体,并以导师专业科室为依托的学术经验传承基地。
工作室建设作为我国中医师承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系统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培养优秀中医人才,促进中医学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老师灵活运用中医学理、法、方、药的思辨过程,令弟子在中医诊疗中深受启发。”尹常健弟子张永说,5年来,弟子们借助工作室便利的条件,通过跟师应诊抄方、查房、病例讨论、学术专题讲座等形式,全程观摩老师的临床诊疗思路,对用药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教授张士舜成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后,他倡导“参西衷中,三辨治癌”。将西医、西药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中医的治疗中来,“辨证论治”扩展为“辨病理、辨病位、辨病症”三辨论治。
正是本着参西衷中诊断、用药的思路,2016年,张士舜参西衷中治疗肺癌经验,经专家鉴定达到全国领先水平。2017年,张士舜带领弟子团队经过5个月的攻坚,成功研发了以治疗肿瘤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世舜中医”,提高了医生诊病水平,节省了患者就医时间。
“张老年逾八旬,仍然每周全勤门诊,亲自查房。对患者有求必应,对学生有问必答。”一位跟随张士舜学习多年的学生说,张老参西衷中的治疗思路新颖有效,每个方子都很精彩,值得玩味。跟着张老工作,时刻都在长见识。
金世元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8月,设立在首都医科大学国医名师馆。
金世元是国务院授予的中药炮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岁开始中药生涯,从事中医药工作76年来,培养中药行业技术骨干1300余人,正式收徒十五批69人,其弟子再收的徒弟50余人,形成了130余人的传承团队。涵盖科研、教学、医疗、生产和经营5个领域,影响深远。
为了让徒弟们得到真传,他亲自带领徒弟们深入药材产地调查,了解药材生长及加工生产的真实情况。金世元手把手的指导徒弟们如何根据药材形、色、嗅、味,准确鉴别药材及其饮片的真、伪、优、劣,使徒弟们对道地药材的性状特征、产地、产季、加工、规格、质量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
“中医中药不能分家,我教学生就是要从实践出发,要从中药的生长、采收季节、产地加工,一步步地学起,然后才能谈得上中药炮制、中药制剂和中药调剂。要把一味药的‘种、采、制、用’全过程都搞清楚,才能算是掌握一味药。”这是金世元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也是他经验传承的真实写照。
发挥工作室师承教育功能 培养名中医后备人才
5年来,福建省实施名中医发展战略,搭建传承工作室平台,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挖掘与传承中医药学术经验,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中医临床队伍,涌现了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发展中医药事业,人才是根本,传承是关键。”福建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阮诗玮表示,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是培养名中医后备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是高层次人才开展本领域创新性研究的重要平台,要重视名老中医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其学术经验传承成为优秀中医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
该省为名中医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带教环境,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基础上建设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分3年(每年每个工作室10万元)给省级名中医配置传承工作室。目前,该省已建设33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2个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9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8个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不断加强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建设,发挥工作室的师承教育功能。为此,云南省卫生计生委成立“云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领导小组”,已在该省项目州市及依托单位建立起3个学术流派传承平台,30个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平台及12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平台,为该省中医药学术继承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提供了优势资源。
“工作室建设是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推广应用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是中医药工作发展的重要平台。”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说,为继承和保护各民族的医药文化,推动民族医药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在云南省彝医医院、西双版纳州傣医院、迪庆州藏医院建设有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民族医)工作室,开展老中医(民族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对傣族、藏族、彝族等民族医药的理论、文献、临床等内容进行传承,推动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工作。
目前,该省确定了3个傣医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藏医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彝医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创新扩张型师承模式 促进传承梯队建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开展跟师带教、研修学习等师承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传承人才梯队和骨干人才。2010~2016年已建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136个(含60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其中2010~2013年790个工作室通过三年的建设周期,较好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较显著的建设成效。
“将传统的‘一对一’或‘一对二’、一代传的师承模式扩展为‘一对多’或‘团队带团队’、隔代传的扩张型师承模式,促进了中医药人才传承梯队的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表示,传承梯队通过名老中医药专家言传身教,临床诊疗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成长为中医临床骨干人才。
传承梯队突破了原有的师承工作以培养老中医药专家本单位和本专业人才为主的局限性,采用开放的模式,吸收外省市、外单位相关专业人员进来开展传承学习,并积极举办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把工作室打造成为中医药人员研修学习的重要场所,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各依托单位在业务用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集中打造专门的工作室诊疗、带教区域,配置相应设备,基本满足临床、示教一体化要求。
当前,各工作室收集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医案、手稿等资料,建立了临证经验和文献数据库,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形成了一批临床诊疗方案、院内制剂等建设成果,并推广运用于临床。
如今,全国各地依托单位将工作室集中形成专门的诊疗区域,配备浓郁的中医药文化装饰,呈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成为中医医院的新亮点。“深入开展学术传承、人才培养、传承研究等内涵建设,推动了专科专病和学科的发展,助力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卢国慧说,通过集中展现名老中医药专家的诊疗特色和独特经验,进一步扩大了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
“十二五”期间,北京、天津等14个省(市、区)投入563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相继开展了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并取得较好成效,充分体现了工作室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