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教学 > 科研动态

中医元气论研习

时间:2014-08-15 16:11 来源: 发布人:admin 浏览:103

  元气石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基本物质,元气论认为天地产生前只有气,在气的变化下才生成天地万物。

  气的存在形式有两种:有形和无形,无形是气的弥散状态,指不占有固定空间,不具备稳定形态,肉眼看不到,但能感觉到这种气确实存在,在形是气的聚合状态,气聚合在一起结构相对稳定,能用肉眼看得见,有的用手也摸得到。

  元气论还认为气的运动不息的物质,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形式,在不停息的升降出入运动中孕育了日月星辰,植物动物,包括人类自身,同业也是因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许多旧事物逐渐衰退,凋谢,消亡,新的事物逐渐产生,发展,壮大,然后又盛极而衰,更新的事物又产生了。

  元气学说还认为事物间的相互感应,相互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气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中介,日月星辰,昼夜,季节气候对人的生理和痛理都有影响,这些影响也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来实现,明清两代的医家还认识到引起疫病的根源是“戾气”戾气广义上讲是属于元气的一个种类,注:中医经常出现大概与小概念并列如此就有元气,卫气,营气,宗气,胃气,肺气等,要注意区别。

  中医学气的概念

  气化:是指在气自身作用或参与下,各种事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出现的各种变化,气化可分为“化”和变两种类型,“化”是指气的渐进,缓和,不明显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类似于今天说的“量变”,“变”是指气的较为激进,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于今天说的“质变”。

  “变”和“化”始终伴随着气的聚合,弥散,吸引和排斥以及相应的能量转化和释放。

  气化过程也遵循现代说的物质不灭定理和能量守恒定理。

  人的生命始于气聚,死于气散,生命活动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人的五脏化五气,五气生喜、怒、悲、忧、恐五志,人的五志影响五脏。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地五气五味与人的五气五味沟通交换。

  元气:元气学说理的元气论指天地万物,包括今天说的原子,还包括电磁波,重力引力场,电场,磁场,光。

  中医说的元气是指肾中贮存的元阴元阳,可补充其他四脏阴气阳气,同时肾中元气也靠水谷精气充养。

  肝气,心气,肾气,脾气,肺气,主要是指五脏的功能。

  精气:先天精气藏于肾,也就是肾中的元阴元阳,也包括生殖之精。

  自然清气:呼吸活动吸入肺的空气。

  水谷精气:脾胃化生输布的营养物质。

  气机:可理解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可想象出气的流动是有“管道”的,也是有流量的。

  上气:也就是宗气

  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清气和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散布于心肺的元气而形成,可以理解成通过肺循环形成动脉面

  营气:主要行于脉内,也有部分行于脉外,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最精专,最富有营养的部分化生,可理解成血中脂肪,糖,蛋白质等。

  卫气:主要行于脉外,也克行于脉内,布散全身,由肺所主,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最慓疾滑利的部分化生,护卫肌表,防御外邪,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汗液排泄,维持体温恒定。可理解成控制血管收缩舒张,汗腺关闭排泄的血管活性物质,淋巴细胞,抗体,补体,能量,中医与西医没有一一对应关系,神经递质也有卫气的部分功能。只是神经递质的有些功能不属于卫气功能。

  六气: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风,寒,暑,湿,燥火

  正气:人的生理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

  邪气:各种致病因素。

  四气:中药中的寒热温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由肺吸入的清气,是指归于气海,以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由心理,中枢神经,心肺共同参与协调完成。

  下气:也就是肾气,指肾主纳气,主封藏摄纳阴精尿液,大便及胎儿的功能。

  中气:主要指脾胃之气,主要作用是消化吸收防止内脏下垂,上可补充上气,下可补充下气,如同踢足球的中场运动员,人体极度消瘦,可出现内脏下垂。

  血管活性物质,组胺,前列腺素和白三烯,

  传出神经释放的递质有:乙酰胆碱及去甲肾上腺素和少量肾上腺素。

  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李跃春)